习近平总书记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实施好这一战略,不仅需要有创新的热情和勇气,还需要掌握创新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李静同志编著的《创新原理与方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创新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人类科技创新发明史,对“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阐述。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正在进行创新或有志于创新的人们会有多方面的启迪。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原理和方法的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行各业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变原来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这是一场包括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内的深刻革命。它迫切要求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和系统的科学方法支撑。当前,我国创新形势很好,许多人创新热情很高,也取得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但相对于创新实践来说,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运用明显滞后。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创新实践的深入展开。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依靠什么创新、怎样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如果这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很好解决,创新就会走弯路,就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甚至遭受挫折乃至失败。它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时间损失,还会延误宝贵的战略机遇,而且可能严重挫伤干部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影响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推进。13亿多人口的大国,前所未有的全面系统的创新实践,迫切呼唤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创新、拓展和普及,尤其需要不断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总结我国创新实践的丰富经验,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理论、方法体系。
该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李静同志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本书就是他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内容丰富而系统、具体而实用,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中不少地方具有独创性。
揭示了创新的科学内涵。该书指出:创新就是采用科技和管理手段,促使事物基本属性持续优化,促使事物的功能性趋向无穷大,有害性趋于无穷小。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永恒追求,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基本途径。这一论述为人们的创新活动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创新的思维模式。该书指出:要实现事物基本属性的持续优化,就必须选择最优的功能、最廉的资源和最佳的结构。据此该书提出了“创新十字模式”,即“一上一下”的外部思维模式,和“一左一右”的内部思维模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旨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和系统分析思想,解决创新的规范性、方向性、目标性、约束性,对于创新模式的科学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提出了创新方法库的思想。真正的创新,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该书在提出问题发生原理和问题分析模式后,归纳出产生问题原因的基本类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库。即把传统创新无限试错的方法选择过程转化为一个从已有方法库中提出方法的简化过程。前者是一个大海捞针般的不确定过程,后者是一个有限的选项过程,这样往往使创新活动更加有效。
提出了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完善创新体系,包括微观主体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该书提出了培养人才、建立团队、设立机构、建立制度等微观主体创新建设的基本路径;理论宣传、人才培养、建设设施、检查验收、建立创新咨询服务中心等区域创新建设的基本路径。该书认为只有按照基本路径进行,从理论武装到硬件建设到现实运行,才能使全社会微观主体真正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中,使各个区域真正进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缺了哪一个环节,创新发展战略都难以有效落实。
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是该书的显著特点
该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书中所提出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模型,都力求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论、矛盾论、认识论,因而有一定的哲学高度。这种努力是非常可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大道理,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它适用于一切实践和认识领域,也适用于创新领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应当自觉地从中吸取哲学智慧。
在理论的指导下,该书还十分重视从实践中吸取营养。李静团队在10多年的研究、探索中始终坚持“三深入”,即深入实践、深入一线、深入问题。长期坚持进工厂企业,进科研院所,进党政机关,进部队军营,在生产、科研、教育、管理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同时为基层宣讲创新理论、培养人才、解疑释惑。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也在基层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因此这本书是比较接地气的,这种好的学风,值得我们大力发扬。
系统阐述创新理论与方法的著作,目前还不多见。但是,本书的探索也还是初步的。在理论阐述的准确性上,在科技史资料的掌握上,在基层经验的总结上,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们期望作者在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中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施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新的贡献。
(网络编辑: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