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增添了动力、坚定了信心。我们应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态势,乘势而上、锲而不舍,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胜利。
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实现不敢腐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强力治标入手,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以高压态势“打虎”“拍蝇”“猎狐”,依法严厉惩处贪污腐败分子。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纪律监察机关共接收群众信访举报253.8万件次,立案调查41.3万件,处分违纪违法分子41.5万人;中央纪委对139家中央一级党政机关派驻纪检小组进行监督,中央巡视组开展3轮“回头看”巡视监察,防止贪污腐败“死灰复燃”。此外,2016年“猎狐”行动持续推进,将“法网”从国内延伸到海外,“百名红通人员”中的19人被缉拿回国,23.12亿元赃款被追回。在“天罗地网”的震慑之下,贪污腐败分子无处遁形,萌生贪污腐败念头的党员、干部清醒认识到我们党对贪污腐败“零容忍”、贪污腐败必将自食其果,从而不敢突破“防线”、越过“底线”。反腐败斗争取得的这些阶段性成果表明,强力治标效果是显著的,腐败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同时也应看到,治标和治本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不可截然分开。没有离开“标”的“本”,也没有离开“本”的“标”。治标是为了治本,治本才能巩固治标的成效;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创造条件,治本为治标巩固成效、清除病源。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胜利,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治标与治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继续强力治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治本的力度。
从建章立制入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不能腐的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用权者没有贪污腐败的机会和空间,是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力度。2016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始实施,为党员干部划定了权力行使的底线。2016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推行,对党员、干部的问责进一步程序化、具体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强化和完善党内监督、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遵循。2016年11月7日,《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印发。这是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新探索,为推进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胜利,要求我们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稻草人”,进一步增强制度执行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严格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强化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其促使党员、干部“不能腐”的效应。
从作风建设入手,进一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构筑不想腐的堤坝。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风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的基础。从治本的角度说,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补足精神之“钙”,从内心深处拒绝贪污腐败,从根源上杜绝贪污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全党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中央政治局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结合践行党的作风建设各项规定的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措施。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密切了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央纪委不断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对存在“四风”问题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干部严格追究责任,并采用月报和周报形式,在中纪委网站上点名通报,及时纠正了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各级纪委监察机关在中央纪委的要求下,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一旦发现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就及时作出纠正和处理。通过这些有效举措,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严格贯彻落实,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为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营造了良好氛围。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历史经验表明,一旦我们在作风建设上出现松劲与懈怠,不良风气就可能反弹,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功亏一篑。因此,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胜利,要求我们以反“四风”为重要抓手,从长从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夯实不想腐的堤坝。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陈晓曈)